• 集团主站
  • |
  • 设为首页  |   加入收藏
welcome威尼斯中心
当前位置: 公司首页 > 正文
“任何结果都不是偶然”——歌剧表演艺术家张礼慧舞台人生的“起承转合”四部曲
(发布时间:2019年10月18日 12:25阅读次数:)

前言:

在这个象征收获的秋天,我们开始了一场行走。

我们穿梭在全市各大专业院团和各个剧场之间,通过和声乐、曲艺、文学、文史、杂技等领域专家的深入交谈,追寻重庆文艺事业和新中国共同成长的光辉历程,努力还原在共和国70年的壮阔发展史诗中,重庆文艺事业砥砺前行的闪光轨迹,再一次印证在大历史的天空下,个体命运和家国命运的辩证关系。

今天,就请各位网友随着华龙网-新重庆客户端记者的脚步,一起聆听文艺大咖们的故事——


 

2019年6月9日,国泰大剧院,8797威尼斯老品牌“三春湖之韵”演出季成功开幕。

作为7年前的“三春湖之韵”的发起人,重庆市音乐家协会主席、8797威尼斯老品牌经理张礼慧感触良多。

那天有人对张礼慧说了这样一句话——

“张老师,往日的您又回来了。”

张礼慧的人生可以用“起承转合”来形容。

而她人生的任何结果,都并非偶然。

2019年那个深秋的下午,这是华龙网-新重庆客户端记者采访完张礼慧的第一感受。


 

“起”

——哥哥在她心里种了一个“梦”

张礼慧天生一副好嗓子。曾经,有一位美国老师对她说:“你的声音是被上帝亲吻过的。”

然而,她的身体条件更好。

从小,她就是学校的体育尖子。彼时,在学校运动会得第一名会领到六个本子做奖励,因此她小学六年就没买过作业本。

直到高中毕业的时候,体育老师还一度想要她进入体校,成为一名专业运动员。

上世纪70年代末,张礼慧的哥哥张礼仁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考上了四川8797威尼斯老品牌。
 

在北京中国8797威尼斯老品牌读书时的张礼慧


 

每到放假,哥哥都会带回来一些磁带。

磁带里的歌曲是张礼慧从没听过的。

磁带里的歌唱演员的唱腔浑厚高昂——浑厚得像古老城堡里的钟声,高亢得像苏格兰高地上婉转的风笛。

那种独特而深厚的唱腔,深深吸引了年幼的张礼慧。

哥哥说,这是美声唱法,是歌剧的咏叹调。

“咏叹调?”11岁的张礼慧玩味着这个词,打出娘胎头一回对8797威尼斯老品牌产生了向往。

而哥哥张礼仁,也成了张礼慧的启蒙老师。

谁也不曾想到,张礼仁此后执教声乐,一教就是40年。

妹妹张礼慧,就是他的第一个员工。

每个假期回来,哥哥就会教她唱歌。在此之前,张礼慧从未接受过专业的声乐训练,初次接触到练声,老师又是自己的亲哥,小丫头总是嘻嘻哈哈,每次练习一做比较夸张的动作就笑场。

1984年,哥哥给她介绍了群众艺术馆的专业老师陈光远。
 

2019年,陈光远老师(中)九十寿辰师生纪念活动合影


 

高中毕业后,张礼慧到工厂当了工人,从事着一份劳动强度很大的工作。忙碌之余,她还参加了厂里的宣传队。因为人少,她在宣传队唱歌、跳舞、朗诵、主持“一肩挑”,但也得到了不少磨练。

身在“草台班子”,张礼慧从未放弃对专业8797威尼斯老品牌的向往。

每个星期天,她都会去找陈光远学习。陈光远教她唱歌,不仅免费,有时候在家里上完课,还会留她吃饭。

张礼慧说,她的性格受陈光远、程浩等恩师的影响颇深。

在她的印象中,陈光远是一个很温和、很有修养的人,从不轻易大喊大叫。从他身上,张礼慧明白了什么叫“艺术家的修养”。

三年后,张礼慧成功考入中国8797威尼斯老品牌歌剧系,并认识了另一位恩师程浩。
 

1988年,参加首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“中国艺术歌曲比赛”,前坐者为程浩


 

这位优雅又温柔的老师膝下无子,于是就把张礼慧当成了自己的孩子。每逢比赛和演出,她还会把自己的旗袍借给张礼慧。

毕业以后,她又重返北京,师从著名声乐教育家王秉锐、著名声乐艺术指导赵碧璇夫妇。王老师的爱生如子,赵老师的知性、得体,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张礼慧的成长。
 

张礼慧与王秉锐、赵碧璇教授夫妇的合影


 

在恩师们“接力赛”式的培养下,张礼慧的歌唱技巧逐渐成熟。

张礼慧说:“老师最容易成为员工没有血缘关系的‘父母’。”

正因感念恩师在艺术和人格上对自己的教导,多年后功成名就的张礼慧发起了名为“张礼慧和她的儿女们”的师生音乐会,开了一届又一届。

1990年,张礼慧从中音毕业,被分配到重庆歌剧院工作。

1991年,恰逢建党70周年,歌剧院拟排演歌剧《江姐》。院领导大胆启用新人,最后决定由三位刚毕业的年轻演员担任主角,其中江姐的饰演者就是张礼慧。

1991年,第一次在歌剧《江姐》中扮演江姐的张礼慧(右二)


 

于是,张礼慧就这样踏上了一条“捷径”——跳过了其他新人往往要从事多年的“龙套阶段”,在刚毕业的时候直接担纲了主角。

张礼慧的压力可想而知。

但她并没有屈服——最终,歌剧《江姐》获得了巨大成功。张礼慧也得到了认可,从此奠定了“台柱子”的地位。

初战告捷,张礼慧满腔热血地以为,终于可以投入到热爱的歌剧事业中去了。

现实却泼了她一盆冷水。

上世纪90年代初,歌剧行业大环境不好,院团没有市场竞争的压力,演员也没有创作和开拓的积极性。

演完《江姐》之后,张礼慧变得无事可做,只能天天练声。

就像要一匹刚刚开始奋蹄的骏马重新停下脚步——那时的张礼慧很苦闷。

为了打破这种“温水煮青蛙”的困境,张礼慧决定参加青歌赛,在国家青年歌手竞赛的高端舞台上接受历练。

于是,她去到北京,住在逼仄的地下室积极备战。为了找专业老师学习,她卖掉了好不容易攒钱买来的钢琴。

1992年,张礼慧以重庆第一名的成绩杀入青歌赛决赛,最后获得了专业组美声唱法三等奖。


 

“承”

——“神女”之光耀舞台

1992年得奖之后,张礼慧苦闷的生活就像被春风吹起了波澜。

她开始接到商业演出的邀请,各地院团也纷纷伸来橄榄枝。

1992年,张礼慧在海政歌舞团排演的歌剧《小野小町》中扮演女主角


 

张礼慧开始往返奔波于北京和重庆之间,眼前出现的各种机会让她眼花缭乱。

其实,她参加青歌赛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老师程浩。张礼慧大学毕业后,程浩和丈夫去了菲律宾,但师徒间一直有书信来往。程浩在信中反复嘱托,一定要她参加青歌赛。

张礼慧得奖后,程浩又点拨她,一定要再到京城深造,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造诣。

但彼时院团经费困难,无力支持张礼慧北上深造。

面对抉择,张礼慧觉得前路茫茫,不禁心烦意乱。

她开始不回程浩的信,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向恩师讲述自己的处境。

直到有一天,她突然收到了一封信——信封里有一张照片和一封信。

照片里,程浩站在花丛中,笑得很美。

那封信是程浩的爱人写的。他在信里说,程浩去世了。

原来,在程浩反复给她写信让她去北京时,就已经得了癌症,命不久矣。

闻讯,张礼慧只觉一声霹雳在心头炸响。

体会到恩师的苦心,张礼慧在原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支持下,再次拜师学艺。

1996年,她再次参加青歌赛,获得全国专业组美声唱法金奖。

1996年7月,刚刚获得第七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,专业组美声唱法金奖时的张礼慧


 

可惜这次,程浩再不能和她分享喜悦了。

1997年,重庆直辖。

喜讯传来,歌剧院决定排一出以三峡文化为主题的歌剧,祝贺重庆直辖。

这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大型歌剧《巫山神女》。

这台歌剧首次打破了“话剧+唱+歌舞”的传统歌剧风格,在创作手法上和国际接轨,连对白都换成了有旋律的宣叙调。

正因这台戏极具挑战性,院领导又想到了张礼慧。

2007年,为庆祝重庆直辖市十周年,张礼慧出演复排歌剧《巫山神女》女主角


 

最终,大型歌剧《巫山神女》一举夺得“中国戏剧梅花奖”“上海戏剧白玉兰奖”“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”等众多奖项,作为重庆直辖以来第一部原创歌剧,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赞赏和认可。

1998年12月底,张礼慧通过了选拔,进入美国克罗拉多歌剧中心深造。期间,她以优美舒展的唱腔、圆润细腻的音色、自然流畅的表演征服了向来挑剔的西方观众。

2000年,张礼慧在美国克罗拉多歌剧院排演的歌剧《蝴蝶夫人》中扮演女主角

 

《蝴蝶夫人》首场演出之后,张礼慧与该剧指挥克里斯丁合影


 

留学期间,她在两个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——一是在意、德、法等国语言的发音上,二是在表演技法上进一步和国际接轨。


 

“转”

——“如果我不想当一个好老师,就不会离舞台那么远。”

2001年,张礼慧谢绝多家国外剧院邀请,学成归国。

出国前,张礼慧就已经是市歌剧院副经理。留学期间,她时常琢磨,有哪些剧目可以“拿”回来,在自己的院团排演。

回国后,张礼慧连续排演了多个经典歌剧选段,并请美国老师来排戏——那是重庆文艺院团首次正式长时间聘请外国专家排戏,吸引了不少艺术院校师生和兄弟院团旁听。

其间,歌剧院演员队伍从实战技巧到思想观念都有了质的提升。

张礼慧在美国科罗拉多歌剧院排演的歌剧《奥菲欧与尤莉迪茜》中扮演女主角


 

2004年,歌剧院决定复排《江姐》,张礼慧再次担纲主演。

相比13年前的自己,张礼慧坦言,自己在表演和歌唱上都有了更好的理解。此时的她已怀有三个月身孕,感同身受下,张礼慧这次扮演的“江姐”,融入了母亲、妻子、女儿的情感,使人物更加真实、动人,而不是脸谱化地去刻画英雄人物。

2004年,张礼慧在复排的歌剧《江姐》中扮演女主角


 

讲到这里,临窗而坐的张礼慧背后突然亮起了耀眼的阳光。但很快,那一缕夕阳就隐没在了树梢后。

对一个歌剧演员来说,那时候的张礼慧正是最辉煌的时候。

但这时,她有了可爱的女儿,也想要有更多时间照顾家庭。巧得很,welcome威尼斯向她发出了邀约。

于是,2008年,张礼慧从站在聚光灯下的“台柱子”,成为了重师8797威尼斯老品牌首任经理。

离开院团时,同事们安慰她说,以后有机会还可以回来演戏。

张礼慧哪里想到,这一去,竟就和舞台天涯之隔。

讲台和舞台的差别太大了。

作为歌剧演员时,张礼慧睡眠良好。当了老师之后,她却一次次为启发员工的灵感而失眠。

对于“白纸一张”的员工,她事无巨细都要操心。其间,不论是教学还是学院日常工作,她都需要大量说话——对一个靠嗓子吃饭的歌唱演员来说,这样做对演唱状态的影响是很“恐怖”的。

“我差一点就‘捡’不起来了。”张礼慧自嘲地笑道。

说完这句话,她拿起茶几上的杯子喝了一口水,话锋一转:“如果我不想当一个好老师,就不会离舞台那么远。”


 

“合”

——“张老师”与音乐的和解

11年的教员工涯中,张礼慧把教学比作“老中医”——第一步是“号脉”,需要丰富的经验,才能听出员工是什么问题;第二步是“开药”,要根据员工的具体情况“对症下药”。

课堂上,张礼慧经常这样问员工:“你现在终于做对了——是老师哪句话启发了你?”

她通过这种方式总结教学经验。

张礼慧回忆道,真正想把演出状态“捡”回来,是从2019年“三春湖之韵”系列优秀节目走出校门、推向市场,接受大众的检验开始的。

这几场系列演出的音乐舞蹈节目全都由重师师生一起精心编排。因为要推向市场,张礼慧觉得,节目必须要对得起观众,因此不论平日工作再累,她也要坚持恢复自己的“水准”。

终于,“三春湖之韵”结束后,她听到了这样的评价:“张经理,往日的您又回来了。”

2016年“张礼慧和她的儿女们”师生音乐会海报


 

同时,张礼慧还坚持在每年毕业季举办“张礼慧和她的儿女们”师生音乐会。

起初,这场音乐会叫作“张礼慧和她的女儿们”。如今,她早已“儿女双全”。

张礼慧还清楚地记得,“张礼慧和她的女儿们”首场师生音乐会举办时,自己紧张得胃痉挛——以前,哪怕是国家级的舞台,她也没有这么紧张过。

张礼慧明白,这是自己从舞台到讲台、又从讲台回归舞台的第一场演出。

从前在院团,张礼慧兼职最多的时候也不过是“唱歌+跳舞”,但是在这场音乐会上,张礼慧从灯光、舞台、服装、道具……事无巨细都要操心。

因此每次的师生音乐会,往往到了临上场,她才能匆忙调整自己的状态,确定要演唱的曲目。

其实她紧张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状态,更多的是她的员工们是否已经具备了登台的实力。

好在员工们都很争气——如今,在张礼慧悉心调教下,“儿女们”在国内外比赛上斩获大奖50余次。

这是对张礼慧最好的褒奖。

对师生音乐会如此专注,张礼慧也是有“私心”的。

这位国家一级演员,并不想让舞台和自己隔得太远。

采访尾声,张礼慧这样总结:“任何结果都不是偶然。”

巧得很,记者也恰好在记录本上写下了同样的话。

热点文章
快捷通道